【淨界法師】
無著菩薩恐其造論毀謗大乘,乃派人告曰:我今病重,不久將死,汝可急來!
天親菩薩當時在小乘部派相當有名,他本來是在北印度的健陀羅國,後來進入到中印度,無著菩薩(第一世親,他的大哥)也在那裡弘揚大乘唯識的法門。
天親菩薩起初不知道無著菩薩是他的哥哥,因為他不知道(第一世親)改名了,就跟無著菩薩有多次的論辯,當時的論辯並沒有親自見面,所以大家也不知道。但是無著菩薩知道天親菩薩就是他的弟弟,一直想辦法要度他弟弟回小向大,但是沒有因緣,後來因為天親菩薩時常批評大乘佛法,無著菩薩就準備要跟天親菩薩公開辯論了。
我們看當時的印度水平很高,每個人對於物質的享受很淡泊,但是對于思想文化的追求非常的重視,你的宗旨、你所攝持的法門比我高,我就皈依你,你能夠把我辯倒,我就皈依你,只有二個選擇,皈依你或是砍頭給你。無著菩薩因為看這個情況,已經很嚴重,恐怕天親菩薩會造論毀謗大乘佛法,所以準備跟他在國王面前公開辯論。
後來無著菩薩有一位徒弟,有很深的禪定功夫,有一天在禪定當中,看到無著菩薩跟天親菩薩辯論,當然小乘的教法哪能跟大乘法辯論呢?一場辯論下來,天親菩薩就失敗了。天親菩薩當時是部派佛教的第一上座大德,內心非常悔恨──首先,在修行上他走錯了路,都在弘揚小乘義理,而且對方既然是他的哥哥,為什麼不私下告訴他,卻在公開辯論中才告訴他,這時候天親菩薩就自殺了。自殺之後,因為國王是皈依天親菩薩,跟他有很深的因緣,國王非常生氣,就下令逮捕無著菩薩,把他關起來、處罰他,整個論辯最後的結局,對二個人都不好。外道看到無著跟天親菩薩之諍,兩敗俱傷,非常歡喜。他的徒弟在禪定中看到之後,說給無著菩薩聽,無著菩薩知道不好,心想這時候應該要──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。用什麼方法呢?就想出一個方便,用情感來攝受他。
無著菩薩就派人轉送一封信,對他表明身分說:我就是你的哥哥,本來也叫婆藪盤豆,修習空義之後改名為無著,我現在病得很重,不久將死,想見你最後一面!因為天親菩薩從小是無著菩薩帶大的,他父親將教育天親菩薩的責任全交給無著菩薩,雖然那時候教授他婆羅門教法,但感情也是很深的。所以天親菩薩得知哥哥病危,就連忙趕去見他。
見面的時候,天親菩薩就問:兄雲何病?你怎麼會病得這麼重呢?
無著菩薩對曰:我今之病,由汝而生。汝不信大乘,妄生毀謗,必致沈淪,我今愁苦,故得重病。說:我的病啊,純粹是因為你生起的,怎麼說呢?因為你不相信大乘法義,而且又毀謗大乘,說大乘是非佛說,你這樣的謗法罪業,是要墮無間地獄的,我是因為太擔心你,所以才生病的!
天親菩薩內心感動了,就請無著菩薩為他解說大乘法義。這時候無著菩薩主要是跟他講《華嚴經》的十地品,聽了之後,因此而生起信解:啊呀,華嚴經里佛菩薩的境界實在是太高了!深悔過去所造謗法之罪,即欲割舌謝罪,就生起慚愧心,想割下自己的舌頭以謝罪,因為他過去是用舌頭造罪的。無著菩薩對曰:汝先毀謗大乘,欲滅此罪,須當善巧解說大乘。無著菩薩告訴他說:你當初用舌頭來毀謗大乘,這時候不是割掉舌頭來滅罪,應該利用舌頭去善巧解說大乘,才是究竟的贖罪!
這正是大乘佛法的特色─諸法無自性,一切從緣起。從這句話當中,我們可以體會大乘佛法的道理,的確是深廣、圓滿。舌頭哪有罪?是心的問題啊!所以小乘認為一切法是真實的,是不對的;大乘是講不二法門──色身能夠造罪、也能夠造善,看你怎麼運用,這就是不二法門。他聽了便捨小乘轉入大乘教,跟著他的長兄廣學唯識,弘揚大乘法門。
傳記上說,天親菩薩當時回小向大,驚動了舉國上下,套一句話說,是轟動武林,驚動萬教。他那時候在小乘的地位相當高,他所著作的《俱捨論》,新日王還把它鑄在銅片上,用象車抬出來在印度遊行,哪一個人能夠破它一字,立即重賞!沒有人能夠破其中任一個字,六百零四個偈頌,一個字也沒有人敢動,天親菩薩深受國王、有部、經部論師的尊重到了這種境界,結果他回小向大,因此造成了影響,也有很多跟他一樣回小向大,有些人善根不夠就離開他。從此他就開始弘揚大乘唯識法門,所以在大乘佛教中,以彌勒菩薩為唯識宗初祖,無著菩薩是二祖,天親菩薩是三祖。
其中因感《瑜伽師地論》文繁義廣,乃於本地分中,略錄百法名數,是名《百法明門論》。
前面二段,主要是說明天親菩薩回小向大的因緣,這一段是說明他造本論的因緣。
當天親菩薩看了《瑜伽師地論》之後,覺得文義實在很圓滿。《瑜伽師地論》最重要的是第一分本地分,全書五分中,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分。本地分開出有十七地,從我們凡夫散亂心的境界──五識身相應地、意地,到有尋有伺地、有尋無伺地、無尋無伺地禪定的境界,乃至於聖人的境界,小乘的聖人、大乘的聖人,眾生五性根機,無一法不攝,可以說將十法界的差別境界都列出來,最後還是會歸到萬法唯識。
那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相呢?完全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了。
看你的心識到什麼境界,所變現的果報就是什麼境界!
《瑜伽師地論》把每一法都會歸到萬法唯識,書中解釋得很清楚──大梵天,是怎麼、怎麼回事;欲界天的天人,他的長相是怎麼樣、生得多高、吃什麼東西;他為什麼會這樣?哦,原來在因地的時候,是培養什麼樣的心理狀態,喜歡佈施、持戒……因為他的心識不同,就變現出各自不同的果報。
從凡夫的散亂心到禪定心、到無漏心、乃至於成佛,分成十七個階層,詳細且廣泛的說明,這部論共有一百卷。不過,雖然解釋的很詳細,文繁意廣,但是文字太多,義理也太深了,因此天親菩薩就從本地分六百六十法的名數中,摘要錄出一百種法,安立作《百法明門論》,所以《百法明門論》可以說是本地分的一個略說。
以上是介紹天親菩薩的歷史,從他最初信仰婆羅門教,到最後皈依佛教、皈依小乘部派佛教,乃至回小向大、造論的整個因緣。
天親菩薩造的論典很多,一生當中,造了五百部小乘論典、五百部的大乘論典,世人尊稱千部論師,總共造了一千部論。我們看了他的著作之後,有一種感覺,不論是小乘的《俱捨論》,大乘的《百法明門論》、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,他的論典有一個特色—文簡義賅,文字很簡要、義理很深妙。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都是如此──文簡義賅,詞約理富,在佛教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